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作动态 > 电影剧本创作行业动态
2017年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8-07-31来源:字号:[ ]

 

提要:2017年是“电影质量促进年”“电影市场规范年”,中国电影创作亮点纷呈,票房再创新高。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继续从电影编剧个人的创作认识和实践、编剧群体对当年度电影创作现象的认识和评价入手,围绕进一步提升创作质量,对推进现实题材创作展开深度调研,以期把握编剧队伍状况、梳理电影创作得失,为推进编剧人才队伍建设、现实题材电影策划创作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电影编剧 创作质量 现实题材 剧本评估

 

引言

2017年,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相映成辉。创作方面,“新主流”影片在票房收入、观众人次方面取得突破,艺术片、纪录片创作各放异彩,商业片创作质量进一步提升。与此相对应的市场方面,观众满意度提高,观影人次增长,电影票房站上新高点。创作质量和创作人才越来越成为中国电影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电影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新时代电影创作提供了目标方向与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题材创作,是当前电影工作的重要任务。此次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围绕剧本创作质量和现实题材创作,对电影编剧队伍的创作现状,编剧对2017年国产电影创作看法和现实题材创作现状及实践预期等问题展开多维度调研,以期对编剧人才队伍建设、现实题材电影策划创作等工作的推进获取第一手材料。

一、调研概况

作为年度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2017年的问卷题目设计既考虑了问题的延续性,又进一步明确了主题的指向性,强化了对现实题材创作的调查;调查问卷采用了在线填写、提交的方式,样本基本覆盖来自全国各地、涵盖一线成熟编剧和具有创作潜力的青年编剧。

调研样本数达到预期,183个样本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中青年编剧占95%(图1),本科以上学历占65%(图2),从事与电影相关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编剧占56%(图3)。


1:调研对象年龄分布情况


2:调研对象学历情况


3:调研对象从事与电影相关工作年限情况


二、编剧的创作观念和实践

1.不仅仅以编剧身份参与电影创作,倾向于独立创作剧本

从调研数据看,64%的编剧接受过专业院校相关剧作课程学习,56%的编剧从事与电影相关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超过七成的编剧在剧本创作之外还从事其他电影相关环节的工作(表1)。一定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成熟度,使大量编剧不仅仅以编剧身份参与电影创作成为可能,这也表现在64%的编剧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剧本稿酬之外;同时,97%的编剧认可参与电影创作其他环节的工作有助于剧本创作。兼具专业与通博正在成为新时代电影编剧行业的人才特质。

1:您在创作剧本之外还主要从事电影创作哪个环节的工作

 

 编剧对工业化流水线、多人“接力”等合作创作模式有一定了解,认为合作创作具有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缩短周期、提高效率等优势(表2),但仍有68%的编剧倾向于独立完成剧本创作,对合作创作可能造成价值观不统一、叙事断裂及影响个性化风格等问题持保留态度(表3)。

表2:您认为联合创作电影剧本的优势在

 

表3:您认为联合创作电影剧本的劣势在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深入带来剧本创作模式从个人化到集体化(流水线)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完善,作为编剧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认为,集体化创作模式能对编剧的专业水准与创作能力起到一定的评估与互鉴作用,亦能发挥人才过滤器的功能,有助于编剧的成长,亦是行业发展对编剧的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而编剧工作室则是提高创作组织化程度的路径之一。

2.剧本修改开放度高,编导合一是提高质量的优选路径

数据显示,82%的编剧从事剧本原创,49%的编剧主要从事院线电影剧本创作。就创作修改方式而言,编剧表现出开放的态度,66%的编剧愿意跟组修改剧本;编剧对监制、导演或演员间接或直接参与剧本创作修改有助于创作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认可度,但对剧本评估软件的认可度较低,并对这一问题缺乏思考。另外,65%的编剧对编导合一能提高电影创作质量认可度较高,近三年的数据显示,编剧对这一创作模式的实践意愿持续增强。

在电影创作日益强调“受众体验”的当下,职业成熟度较高且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创作主体参与剧本修改,对创作质量的提高是有所助益的,好的电影剧本应是集思广益的完整作品。

3.银幕转化与剧本质量的关联度低,剧本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就剧本推荐渠道而言,编剧对创投活动、征稿(评奖)活动、地方宣传(广电)部门、专业网络平台都有一定的认可度,业内专业人士在剧本与项目推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5%的编剧认为业内专业人士推荐是剧本推荐的最有效渠道(表4)。 

表4:您认为最有效的电影剧本推荐渠道是

 

48%的编剧表示剧本的银幕转化不顺利,推介平台缺乏是主要原因,拍摄资金不足、制片方放弃、主创发生分歧等原因也较为突出,但与剧本质量的关联度低(表5)。能够将剧本质量与银幕转化对应、具有行业公信力的剧本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表5:您的剧本在影视转化中遇到的主要阻滞是

 

就编剧而言,特别是新入行或无知名度的编剧,散兵游勇式的个人化创作无疑会无限期地滞留在主流创作的边缘,应以组织化的集体创作为依托,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获得创作资源,以自己过硬的作品赢得行业口碑。

4.创作培训多样化需求明显,参与频率偏低

编剧对形式多样的培训有助于创作水平的提升认可度高,集中授课培训成为主要选择,但参与培训的机会和频度较低,培训渠道主要来自国家宣传(广电)部门(表6)。85%的编剧认同培训有助于创作,除授课式集中培训外,编剧对作品研讨、编剧同行交流、编剧论坛等形式的培训也有所需求(表7);但总的来看,编剧参加培训的频率较低,46%的编剧3年参加培训的次数不超过1次。  

表6:您获取培训的主要渠道是

表7:您认为哪种培训方式有助于自己创作水平的提升

三、2017年创作现象及问题

编剧从事院线电影创作倾向度明显,对国产院线电影的关注度较高,认为个人创作方向会受到市场的影响。既是创作者又是观众的编剧对2017年国产电影创作现象及存在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1.满意度与创作亮点契合度高

编剧对2017年国产动作片满意度最高,认为其质量提升突出表现在类型元素融合的主动探索与题材多元化上(表8);“新主流”电影创作亮点则在于主流价值观的多元表达与类型元素的融合创新(表9);文艺片占据市场一席之地则体现了观影分众化的需求,亦是对其高口碑的市场回应。获得“双效益”的《战狼2》创作上的突破在于主流价值观的准确表达与电影技术有效服务故事的艺术呈现(表10)。除《战狼2》外,在题材拓展与人物审美上可圈可点的《芳华》亦是一部让多数受访编剧印象深刻的电影。

动作片、喜剧片及文艺片是满意度较高的电影类型,亦是呈现创作亮点的主要类型,而奇(魔/玄)幻与爱情片的认可度不高,亦是缺乏创作亮点的类型。由此可见,2017年国产电影创作亮点及满意度与其票房表现呈正相关关系,“内容为王”的观影审美需求日趋显现其市场价值。对《战狼2》等“新主流”电影在创作上呈现的特点进行探究,对于主旋律的类型化叙事、现实主义电影现代化转化及人物审美创新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2“大IP+流量明星”市场失利,儿童片缺位,口碑与票房走势较吻合

编剧认为,叙事创新动力不足、观众审美疲劳是“大IP+流量明星”票房走低的主要原因(表11),而市场关注低、创作水平不高、缺少稳定的创作群则是儿童片缺失的主要原因(表12)。

从数据分析来看,“大IP+流量明星”影片、儿童片的市场失利或缺失都与创作质量直接相关,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获得高口碑的动作片、喜剧片及文艺片亦能获得高票房的合理性。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与观影心理的日趋成熟稳定,将加速中国电影市场的理性回归,影片以质量取胜市场将成为“新常态”,而良性生态的电影市场更有利于优质作品的创作生产。

四、现实题材创作认知与预期

1.关注现实题材,参与意愿强,问题思考深

就创作关注而言,编剧对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关注度较高,认为情感共鸣强烈是2017年现实题材创作的突出特点,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的平衡、与社会热点的契合也是值得认可的创作探索(表13)。

就创作瓶颈突破而言,编剧认为题材挖掘深刻、深度关注现实对现实题材创作最为重要(表14),题材拓展的广度与深度则是创作瓶颈所在(表15)。

 

 

 

就自身创作认识而言,编剧认为生活积累不足是自身创作主要短板,认为对现实的深度思考是提高自身创作水平的首要突破口,对以人民的情感体验为创作自觉的认同度较高。

就创作实践而言,编剧普遍重视现实题材创作且参与意愿强,创作擅长、创作倾向与创作实践吻合度较高,城市题材商业类型片成为创作的聚焦点。

就电影的国际传播而言,编剧认为传统特色文化的当代表达与讲述当代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故事更易于国际传播。

    2. 深扎意识到位,深入生活机制保障不够 

    从数据分析来看,编剧对下生活的重视度高,具有深扎意识。49%的编剧认为深入当地的生活是最有效的下生活方式,71%的编剧认为下生活的合理时长为2-6个月。

编剧下生活的主要渠道来自制片单位及自主联系,时间紧、经费缺是下生活所遇到的突出问题(表16)。下生活渠道多元,但组织优势不明显,宣传(广电)部门、行业协会及商业化的编剧团体发挥的组织作用有待增强,深入生活的机制保障还较为欠缺。 

3.聚焦普通人生活,瞄准城市题材商业类型片

编剧认为现实题材创作将聚焦普通人生活,并对城市题材商业类型片创作抱有较高期待。编剧认为变革中的普通人生活、真实(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内容会成为未来几年的创作热点,创作关注集中在城市题材的商业类型片,对主旋律与文艺片也有一定的创作期待;同时,56%的编剧认为高工业技术不但有助于丰富电影语言表达,还将给现实题材在现代意识、打破常规叙事、审美创新、超现实的主观表达等方面带来创作观念上的变化(表17)。

 

从调查数据看,对即将到来的中国电影高工业高技术时代带给创作的变化影响,编剧有意识、有思考、有准备、有动作。其创作擅长、创作实践与未来几年的创作侧重、关注重点关联度较高;城市题材、行业题材、农村题材及商业类型片、主旋律、文艺片会成为未来几年现实题材创作密集区。以人民情感体验作为创作基点的创作自觉,以及对变革中的普通人生活、真实(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题材的关注和预期,反映出编剧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求的思考与践行。

五、意见建议

1.围绕现实题材创作,开展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系统培训

创作质量的提升是创作繁荣的基石,优质作品离不开高水平的创作人才。强化现实题材创作,创作彰显现实主义时代光芒和思想力量的优秀作品,对编剧的学养、修养、涵养、素养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此次调研数据分析,编剧对现实题材创作有思考、有意愿、有关注、有实践,对自身的创作短板与突破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这为我们培训工作的对象分层、方向制定、目的明确、内容规划等系统性设计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支撑。

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增进编剧创作交流,建立培训档案与反馈跟踪机制。以国家电影管理部门为主导,统筹协调各地电影管理部门培训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科研院校、国有(民营)电影企业、商业化专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培训作用,打造全行业链协同“作战”、资源互补、信息共享、人才创作交流畅通的培训生态环境。同时,搭建会员制培训档案与反馈跟踪平台,动态及时地掌握培训对象的创作情况与职业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帮助他们。

另一方面,进一步明晰培训需求,精准培训对象,丰富培训形式,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发展成熟的电影工业对编剧人才的要求是同时兼具精深与通博,并深谙电影行业发展特点。对于培训而言,则体现在对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培训对象的定位,明晰培训目的,系统设置培训内容。如针对生活的积累与提炼、题材挖掘等创作问题,可通过文史哲的学习,在哲学的指引中、历史的启迪下、文学的力量中提升对现实生活的现象感知与本质把控能力;如针对儿童题材、民族题材、英模题材、农村题材等创作短板,对现实题材创作现代化方法进行深入研讨,摸索符合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主题开掘、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与表达方式;针对 “互联网+电影工业”对创作观念带来的变化,受众审美特点对创作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主题探讨。另外,就培训形式而言,除集中授课、作品研讨会、国内外编剧同行交流、看片交流会、专题研讨及编剧论坛等常规培训形式外,可以根据具体的培训需求、对象、内容及创作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相应的创新设计。

2.以项目为导向拓宽下生活渠道,完善深入生活机制保障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编剧对下生活的方式、时间、渠道与诉求都反映出一些问题,对深入当地生活、采(走)访等下生活的方式认可度较高,对采风的认可度偏低。建议下生活的渠道要以项目主体为依托,与具体的创作内容相结合,制片方要以时间、经费予以支持,地方要提供好相应的服务,协助创作者完成下生活的任务;下生活的形式可以多样,但不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应融入当地生活,或走访参观座谈,或观摩研究,围绕项目选题,全方位积累占有素材;调研方法要科学合理有效,对素材的深入挖掘,可借鉴田野式调研方法,深入延(拓)展到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建筑服饰、语言风俗等范畴展开调研。

3.加快电影剧本评估行业标准建设,搭建剧本评估转化平台

此次调研数据反映出编剧创作的剧本影视转化受阻原因较复杂,转化率较低,推介平台不足是主要原因。优质剧本的脱颖而出及成功孵化(转化),离不开行业标准的制定、高素质的责编队伍及编剧经纪人制度的完善。或建立剧本非标产品量化评估体系(剧本评估软件);或建立具有行业口碑度的编剧服务平台,由资深电影专家构成的评估团队,承担挖掘优秀剧本和发现人才的使命,为剧作者与制片方搭建电影转化合作平台。随着中国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迈进,创作从量到质的转变,评估标准的建立是电影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有了评估标准,才能对编剧的创作进行相对客观的判断,并进一步搭建编剧与制片方的信任平台。具有行业公信力的电影剧本评估平台机制建设十分重要。

结语

从2011年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算起,这项调研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多年,囿于各方面条件,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调研报告,对繁荣发展的中国电影和快速进步的电影创作而言,所关注的问题和发现的端倪,都可能是以管窥豹,挂一漏万,但希望能以有限能力为中国电影创作尽绵薄之力。

针对编剧普遍认为当代优秀文学资源的电影转化不够充分这一现象,我们将作为下期调查问卷的重要问题展开调研,尝试探究优秀文学资源的电影改编问题,并从实践的维度思考现实主义电影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